漁業如何養活數億人口?從魚網到餐桌的全球糧食產業

作者:

分類:

2023年,我在永和社大的第一門課,問了同學一個問題:「你覺得漁業是什麼?」

台下一片沉默,突然有個聲音說:「魚塭。」

後來慢慢就有一些聲音出來:「魚」、「撈魚」、「捕魚」、「養魚」、「賣魚」……

多數的答案脫離不了一個「魚」字,但事實真的是如此嗎?

國際怎麼看漁業

Image by Kees Kortmulder from Pixabay

從上述內容來看,FAO針對fishery的定義與同學回答的方向相差不遠。

我們使用中文表達的「漁業」並無法明確指出整個框架,在多數人眼中的漁業應該是fishery,可是作為曾經待在公部門的我而言,漁業應該是fishing industry

臺灣怎麼看漁業

回到自家來看漁業時,要了解這類涉及大規模產業或管理的名詞「定義」,首要步驟不是翻字典,而是翻法規。

你可以從《漁業法》的第1條知道漁業法的目的是:「為保育、合理利用水產資源,提高漁業生產力,促進漁業健全發展,輔導娛樂漁業,維持漁業秩序,改進漁民生活,特制定本法;本法未規定者,適用其他法令之規定。」

其中針對「漁業」的名詞定義則是寫在第3條:「本法所稱漁業,係指採捕或養殖水產動植物業,及其附屬之加工、運銷業。」

由此能不負責任的推測,臺灣目前在《漁業法》看漁業的概念朝向fishing industry

但如果你跟我一樣吃飽沒事,跑去翻立法歷程時就會發現《漁業法》是個從民國18年就存在的法規了,當時《漁業法》定義漁業是:「謂以營利之目的,而為水產動植物之採捕或養殖之業。」直到民國59年全文修正時,才將漁業的定義範圍擴及至加工、運銷業。

那你知道漁業養活多少人嗎?

從上面超過1,000字的內容,你可以得知一件事情,狹義的漁業就是第一級生產,而廣義的漁業則是包含「生產→加工→行銷」完整的環節。

Image by Markus Lindner from Pixabay

FAO每兩年都會發表一份重要刊物The State of World Fisheries and Aquaculture(SOFIA),這份刊物會整理過去全球漁業發展概況,以及未來FAO對於漁業的預測及政策方向。

2024年發表的資料中可以知道,單純討論第一級生產在商業漁業和水產養殖初級部門從事全職、兼職、臨時或未指明的工人就有6180萬人(估計為2022年數據)。當中再細分水產養殖約佔36%、捕撈漁業佔54%,剩下10%則是無法從中細分。(至於各區域的人力發展概況,以及女性從業問題就等未來有機會聊了。)

接下來談到加工業的就業數據,2024 SOFIA指出,從目前搜集各政府單位資料得知,涉及總人數約為170萬人。

但有趣的是,如果你翻到2009年12月在哥本哈根舉行的 UNFCCC COP15的資料,你可以看到FAO在Fisheries and Aquaculture in our Changing Climate這份宣傳資料上提到”Over 500 million people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depend, directly or indirectly, on fisheries and aquaculture for their livelihoods.”(發展中國家有5億多人口直接或間接依賴漁業和水產養殖維持生計。)

至於為什麼多數時候沒有感受到漁業的「大」,有可能是漁業從以前到現在就是相對難發現,同時也是個很低調的產業吧!


留言

發佈留言

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。 必填欄位標示為 *