吃晶片還是吃魚?漁業對我們生存的價值

作者:

分類:

2024年即將進入尾聲,回顧這一年,台灣發生了許多影響深遠的事件。若要選出最受矚目的焦點,莫過於COMPUTEX 2024期間,NVIDIA執行長黃仁勳的演講。他不僅討論了AI的未來,更展現了與台灣眾多合作夥伴的緊密關係,讓世界再次看見台灣在全球科技產業的重要性。隨後,微軟基辛格、AMD蘇姿丰等各大巨頭也紛紛在COMPUTEX 2024進行主題演講,為台北國際電腦展寫下新紀錄。

2024年被譽為「AI爆發元年」,台灣也迎來一股AI熱潮,從股市到民生,AI的影響無所不在,可謂「全民瘋AI」。然而,在AI浪潮席捲而來的同時,我們是否忽略了其他同樣重要的產業發展?我們是否曾關心過餐桌上的食物從何而來?

晶片產業背後的電力與土地困境

AI產業的蓬勃發展,讓台灣晶片產業的重要性達到前所未有的高度。今年各類型競賽、獎項都有AI的身影,對於非相關領域的朋友大都會感到市場明顯的偏愛,有時候彼此聊著就會脫口說出「我們吃晶片就能活了!」

Image by Remaztered Studio from Pixabay

不過作為個正常人在龐大資源與資金送到眼前時,還是會隨著利益方向游動,畢竟我們需要資金度過存在於世界的每一個白天與黑夜。然而,在享受科技帶來的便利之餘,我們也必須正視其背後潛藏的危機。

然而,我們的國土面積僅有36,197平方公里,且三分之二是山地和丘陵地形,可供利用的土地資源相當有限。高人口密度和稀有的土地資源,加上原始自然環境的限制,使得台灣在自主能源生產方面面臨嚴峻挑戰。根據經濟部112年能源供給概況的數據顯示,台灣的電力高度仰賴進口。

112年能源供給概況 – 能源統計 – 經濟部能源署(Energy Administration, Ministry of Economic Affairs, R.O.C.)全球資訊網

這就好比在城市模擬遊戲中,建設公園(居民快樂指標)、消防局(區域火災問題)、警察局(維護治安)、市政廳(收稅)…等設施的同時,在能源選項上往往需要在高效率、高污染的傳統發電和低效率、環境友善但需要大量用地的再生能源之間做出抉擇。

此時就會陷入糾結,到底要選傳統發電(效率高、污染高),還是再生能源(效率低、對環境友善、需要超多用地)?初期城市發展若選擇再生能源,往往會面臨電力不足,導致工廠停擺、民生受影響,甚至無地可建的窘境。

Image by Bruno from Pixabay

有沒有一種即視感呢?這應該是我們目前生活感受到的狀態。

拿點第一級產業的資源,是解方……嗎?

這個時候,有沒有突然想到有個產業具有大量的土地資源、人煙稀少,要水有水、要風有風、要陽光有陽光,還不用考量太多鄰避效應?對,就是第一級產業。

如果現在大家在中南部的高架道路上行駛時,會發現跟記憶中的光景不太一樣,多了很多風車、太陽能板,記憶中綠油油的田上多了一些的硬體設施。可能多數人覺得,這是國家發展再生能源的政策,就沒有再多想什麼了。

Image by free stock photos from www.picjumbo.com from Pixabay

的確,作為非糧食產業領域的人也很難多想什麼,多數人並不清楚餐桌上的食物從何而來,以及台灣為何需要自主生產糧食。

先跳開沈重的能源與土地問題,試想,若台灣周圍海域遭到封鎖(但不發生戰爭),我們將面臨什麼問題?

是否還記得求學階段曾經上過美國心理學家亞伯拉罕·馬斯洛提出的需求層次理論,金字塔最底層的「生理需求」包含了食物、空氣、水、睡眠等。在災難電影中,尋找食物的橋段總是不可或缺,找到食物的人得以生存,否則只能在某處長眠。

隨著台灣都市化程度日益提高,現代化工業、服務業和居住環境等,逐漸壓縮了第一級產業的生存空間,人民的食物需求也逐漸轉向外購。在國內生產成本高漲的情況下,進口麵粉、豬肉、牛肉、水產品等食材成為節省成本的常見方式。

然而,一旦海域遭到封鎖,台灣的糧食供應將面臨嚴重危機。若在此時,我們的第一級產業的土地和生產者就邁入消失階段,那我們的糧食又將從何而來?

漁業的多元價值:不僅提供蛋白質

談到糧食問題,便會涉及碳水化合物和蛋白質的攝取。從生產端來看,提供動物性蛋白可分為陸域和水域兩種來源。

陸域經濟生物多以雜食、草食為主,水域經濟生物的食物來源則可分為草食、雜食、肉食等,但從換肉率上來談,每生產單位重量的經濟動物,多數情況陸域經濟生物所需的飼料會大於水域經濟生物,也足以證明水域經濟生物投入飼料量可以少一些。

漁業在人類歷史中扮演著極為重要的角色。早在史前時代,人類就已學會使用網具捕撈生物,並將多餘的漁獲飼養起來以備後續食用。而台灣的漁業可分為捕撈漁業和養殖漁業兩大類,承襲了史前人類生產食物的智慧。

Image by Quang Nguyen vinh from Pixabay

水域不僅能生產魚蝦等生物,還能提供藻類供人類食用。如同自己跟釣魚的朋友常說的玩笑話:「大海是我們的冰箱」。而漁業提供的食物也消除了部分時間限制,無需過於擔心生物長著長著就老了、壞了。

養殖漁業更是饒富趣味的產業,對濾食性動物而言,只需在水中生長就可以吸到食物;對草食性生物而言,只需要有草就能長大。這使得魚塭看似一座聚寶盆,能夠穩定供應糧食。

然而,若因應島內建設升級而需要更多電力,我們選擇在海上架設更多風力發電機、在陸地上興建更多太陽能板,而硬體投入業者卻忽略了符合國家需求的糧食安全問題,又該如何是好?

晶片等高科技產業滿足了我們的安全需求,甚至是更多其他需求;反觀第一級產業僅能提供最基本的生理需求。然而,沒有第一級產業,我們連生存的條件都不復存在。

你有多少生存資金可以給付給國內第一級產業的產品?

雖然談了很沈重的話題,但第一級產業的萎縮是不爭的事實,這不僅發生在台灣,鄰近的日本也面臨類似的問題。為了鼓勵生產者投入糧食生產,選購台灣生產的農漁畜產品是我們能做出的最佳選擇。

不知道對不對!其實我也不太知道,或許我們平時不太會注意到這些細節。如同有些消費者會說:「我要去漁港吃新鮮的鮭魚生魚片!」聽起來好像哪裡怪怪的?對,因爲台灣沒有生產鮭魚(笑

Image by Michal Jarmoluk from Pixabay

我們可以多花心思留意自己平時選擇的產品。例如,過去每月吃四次水產品時,可能都選擇進口的鮭魚、比目魚或挪威鯖魚等,現在可以試著將其中一到兩次改為選擇台灣較常見的水產品,例如虱目魚、金目鱸、台灣鯖魚等,以實際行動支持在地產業。

更積極的做法是,花時間關注台灣農漁畜產業的發展現況,認識台灣有哪些農漁畜產品,從更多面向支持國產產品。


留言

發佈留言

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。 必填欄位標示為 *