剩不到一個月就要過年了,提到逢年過節的餐桌,魚是不可或缺的一道菜。許多人選魚時,會考量「寓意」或「顏色」。比如,「昌」諧音選擇鯧魚,「紅色」則偏好嘉鱲、赤鰭笛鯛……等。但你是否想過,為什麼過年需要有魚呢?
年年有餘:一尾魚帶來的好兆頭
「年年有餘」的吉祥話讓魚成了過年餐桌的主角,甚至不能一餐吃完,必須留到隔天,象徵餘裕綿延。

還記得小時候,長輩總叮囑餐桌上的魚一定要剩下,說這樣家裡才會有錢。當時的我百思不解,剩魚與有錢的關聯何在?隨著年歲增長,雖然依然沒答案,但寧可信其有(笑)。
追溯資料發現,台灣傳統年菜中的魚料理並無特意與年年有餘掛鉤,但在華人地區確實有把年年有「餘」與「魚」鏈結在一起,可能與「魚」象徵富貴吉祥有關。
這種觀念或許源自古代捕魚文化的發展,伏羲發明漁網後,漁業與生活密不可分。當時間推進之時,生態、環境、飲食彼此交互影響,透過漁業帶出「寓吉」或是「餘」的氛圍,漸漸成為「富裕」和「餘裕」的象徵也不太意外。

至於「年年有餘」的具體來源,無法確定。有說法認為是對來年豐收的祈願,也有人認為是對富足生活的祝福。無論如何,這句吉祥話已成為過年傳統的重要一環。
鯧魚:象徵昌隆的餐桌首選
過年不知該選什麼魚?白鯧幾乎是87%家庭的首選。選白鯧的原因眾說紛紜,但「好吃」、「適合拜拜」、「長輩覺得棒」絕對是關鍵點。
不過,過年白鯧需求量大,價格常居高不下,要買一尾白鯧都得想想是不是要跟自己的荷包過不去,甚至可能買到進口魚(苦笑)。
幸好近年來,養殖金鯧穩定供應,成為價格合理又有寓意的替代選擇。金鯧外觀金黃,象徵吉祥,還能符合俗諺「一午二紅沙,三鯧四馬鮫……」中的傳統地位。(我還不吃爆!)
如何分辨金鯧?
有鑑於多數人對於金鯧可能不太熟悉,還是介紹一下這個生物好了。


為什麼說介紹一個生物,最終給了兩個生物呢?
因為金鯧是雙胞胎啊(不要亂說!)
其實,市面上的金鯧主要分為兩種:布氏鯧鰺 Trachinotus blochii 跟 穆克鯧鰺 *Trachinotus mookalee 。在外型上可以用他的「鰭」來進行區分,簡單來說,它們的區別就在於「鰭的長短」。
依據圖鑑圖來看,「鰭」的長短可以從尾柄作為分界線,長鰭過尾柄,短鰭在尾柄之前。
- 布氏鯧鰺:又稱長鰭黃臘鰺,背鰭延伸過尾柄。
- 穆克鯧鰺:又稱短鰭黃臘鰺,背鰭僅至尾柄前。
至於其他有沒有什麼不一樣的地方呢?(我覺得長得一樣呆萌可愛啦!)
金鯧:內含不少DHA與EPA的「胖胖魚」
可能很多人都不知道,這隻魚很肥❤️
對,就是字面上的意思,肥。
因為台灣生產的多數魚種沒有這麼胖,想想你在夏天想穿很多衣服嗎?當然不想!
所以我們的魚也不想啊!因此沒有辦法跟那些從北歐國家來的鮭魚、鯖魚比誰脂肪多啦。
而且大家常說的 DHA 跟 EPA 就是脂肪內的 Omega 3 脂肪酸之二,所以沒有脂肪哪來的 DHA 跟 EPA。

但是,很神奇的事情來了,這隻魚是國內經濟性魚種少數喜歡囤脂肪的胖胖魚,雖然本來看起來扁扁的,但根據衛福部食藥署食品營養成分資料庫的資料顯示,每 100 克的金鯧(含皮)含有:
- 脂肪:12.8 克,其中 Omega-3 達 1705 毫克
- DHA:1079 毫克
- EPA:178 毫克
- 蛋白質:17.5 克
金鯧含有不少DHA與EPA,是少數養殖魚種中脂肪含量較高的選擇,適合過年與家人共享美味又營養的時光(是隻很適合過年大家一起長胖胖長肉的魚)。
金鯧的簡單料理法:紙包魚烤箱版
過年忙碌時,怎麼做魚省時又好吃?推薦使用烘焙紙製作紙包魚:
- 魚洗淨,加入喜歡的蔬菜、香料、調味料。
- 用烘焙紙包緊,放入烤箱烤熟即可。
這種做法不僅保留魚肉的鮮嫩,還不用在廚房忙得焦頭爛額,還不用擔心出鍋四分五裂被罵爆,輕鬆搞定年菜!(對!就這樣😊)
發佈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