今年真的跟牽罟很有緣分,從東邊講到西邊,年齡層也從一般民眾進到了小學教室裡。
說實話,今年面對小學生的水產品或是食魚教育課程,從海洋生物延伸到餐桌文化,時間也從1小時拉長到2小時——但當台下的對象切換時,該如何讓課程變得「適合」每個人,這根本就是個大挑戰。
讓小學生談漁業?超級難!
過去我以為能讓班級活絡起來看起來很簡單,但進入現場後才發現「難」,過程中有太多教學技術需要一一突破。
每個年齡層能喚起興趣的方式都不同,大家坐在台下的原因和目的也不一樣。向小學生講漁業這件事,我覺得很難,超難,難爆了。
五、六年級的孩子已經懂了很多事情,該如何讓他們動動腦思考周圍的議題?這或許才是苗栗慢魚海岸能教給孩子的事。
從餐桌開始的在地連結
從孩子們生活中的水產品開始切入,會發現大家餐桌上出現的大多是「鮭魚」。但當問到苗栗有什麼魚的時候?恩⋯⋯回答的答案,很多都不是在地會出現的魚種。

問問孩子們:「你知道苗栗在哪裡嗎?你知道通霄鎮在哪裡嗎?」有部分的孩子答不上來。但這件事一點都不奇怪,就跟很多人一出門就迷路一樣,我們不太會關心日常生活中既有存在的事物。
為什麼要問孩子位置?因為漁業的存在與歷史、區位息息相關。人類因為食物需要狩獵,住在海邊或河邊的區域就會發展出漁業,這是人類生存的本能。

所以對應到苗栗慢魚海岸的沿海四鄉鎮就相對有趣多了,能用常理推測哪些地方有靠海的漁業活動。
接下來,談談水域與船舶的關係,苗栗沿岸滿滿的竹筏停靠在海邊是為什麼?因為這就是個泥沙容易淤積的地方,過去的木造船行駛到這裡時,尖尖的船底不是卡住,就是浪一打就翻覆——這就像人會被泥沼卡住的原理一樣。
意外的教學驚喜
這個課程我做了件瘋狂的事——我給孩子們正反面A3的學習單,學習單應該難到連大人都不見得能寫出來,原因是很多內容是對於周邊的想像與觀察。

孩子們收到時一片哀嚎,但有獎品誘因就變得大不相同了。超級積極,就算瞎猜,都想試試看的活力就來了。
當大家努力思考我在問什麼?從學習單、同學討論中瘋狂找答案,連漁具漁法都可以連連看狂猜也是很猛,最後連老師都加入這場猜猜樂活動了。
或許誘因讓孩子的表現更為積極,同時間也把小學課堂知識都挖了出來,舉例來說,課程影片中有提到定置漁場的負責人救了一隻鯨鯊。
當我回到介紹定置網漁業時,問孩子:「你知道剛剛負責人救了什麼魚嗎?」還真的有人能回答出來。
相對地,當問到牽罟的海螺在過去非漁業的重要用途時,也真的有孩子快速想到了「戰爭」。
或許就跟前輩說的一樣,累積「經驗」有其必要性。Run了幾圈之後就會知道,自己會什麼、不會什麼、能加強什麼。
🐟🐟食魚教育課程🐟🐟
- 適合對象:小學以上的各年齡層
- 課程內容:國際漁業、臺灣漁業、海鮮選擇、海鮮罐頭
- 授課地區:全台各地
- 聯繫方式:歡迎洽詢課程合作
發佈留言